本期五篇文章可归纳为两类:一类是着重讲中华孝文化的现实意义,一类是从历史文献中挖掘和阐释孝文化的内涵。蓝长龙的《壮族董永行孝唱本的德育思想价值及其现代性重塑研究》,属于第一类,值得我们重视。今年8月28日,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,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强调各民族文化一体,中华文化是主干,各民族文化是枝叶,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。董永行孝的故事不仅记载于汉民族的典籍中,也流传于广西红水流域的壮族村村寨寨,是壮汉两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最好例证。杨旭东的《当代孝文化检视:实践、困境与未来)也属于第一类,该文强调当代的“孝文化嬗变”,其原因在于当今年轻一代对孝的认知、践行与上一代人的预期之间存在落差,从而总结出未来孝文化的发展,将是从国之孝到民之孝、礼之孝向法之孝、传统之孝向现代之孝的转换。
张晓庆的文章,刘萌、王曰美的文章和肖朝晖的文章属于第二类。张晓庆的《先秦儒家孝德的教化意蕴及其新时代价值),通过对先秦儒家经典文本的解读,挖掘其事亲以敬、养亲以安、善继父志、丧祭以礼等基本内涵,探究其孝以为仁、孝以行政、孝以治天下等教化意蕴。刘萌、王曰美的《孔子孝思想的主体意识探析》,剖析了孔子孝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敬又爱、游有方、恪守礼的主体意识,以及追寻大孝之德的理想境界。肖朝晖的《柳诒徵人伦观探析),介绍了柳诒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否定儒家的传统人伦道德时,起而重新诠释五伦,提示阐扬五伦的互助精神,以“二人主义”阐释五伦。这些介绍与论述,对于探索如何科学继承儒家的伦理道德精神,是具有启发意义的。
(主持人龙协涛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原主编、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会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