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五篇文章,可归纳为三种类型:第一类是对孝道思想本身的理论研究和文献梳理;第二类是考察孝道的作用,从历史和当下看,孝道能否作为家庭和社会的治理规范;第三类是发现当前仍有散落在民间的孝文化的手抄本,应及时抢救、收集、整理并保存起来。
孙忠厚的《忠恕与行孝:曾子“仁以为己任”发微),通过对孔门儒家“仁以为己任”的核心观念和人格理想的考察,指出曾子的“忠恕观”讲的是面向社会人际关系的内外兼修、身心俱养,而他的行孝实践,则是面向家庭内的亲子关系。霍艳云的《荀子孝道思想及与孔孟孝道思想之同异》,论述荀子的孝道思想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,强调运用“ 礼”与“理”外在规范的引导与矫正,这种孝道伦理既体现了荀子对孔孟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,又体现了荀子孝道思想独具特色。孙君恒、关殷颖的文章重温鲁迅对《二十四孝》的尖锐批判,强调对传统孝道的反思,区别精华与糟粕,从而培养和发展有助于健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和人格的孝文化。崔琳的《论孝与治理规范),指出孝是一种伦理规范,包含家庭伦理、政治伦理与个人道德伦理,主张把这三者融于一体,回归人的天性,倡导后天自律,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,增强家国的凝聚力。只有这样,孝规范才能发挥社会治理作用。葛婷的《观念与方法:郧西县孝歌手抄本调查研究》,详细介绍了地处鄂西北的郧西县民间歌师傅群体中,至今仍留存一定数量的孝歌手抄本。这种农民创造的乡土性孝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,呼吁建立传世孝歌手抄本资料库。
(主持人龙协涛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原主编、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会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