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四篇文章均为研究、整理中华孝文化丰厚的历史蕴含和文献资料。苗水的《〈群书治要〉的孝治思想初探》,指出《群书治要》成书唐贞观五年,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。上世纪90年代该书影印出版时原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曾题词“古镜今鉴”,充分肯定此书的价值。苗水文章分析该书中“以孝治身则身修,以孝治家则家齐,以孝治国则国治”的思想,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韩焕忠的《梁武帝的孝道之思——析梁武帝〈孝思赋〉》,分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朝梁朝开国皇帝萧衍为尽父母之孝,大造佛寺和佛殿,影响所及,从而使自汉末以来儒佛两家的观念、行为,由对立乃至相互攻讦,转而趋向相互协调和吸纳。张文虎《事亲之“孝”与“至孝”:〈庄子〉中“孝”观念的两层意涵》一文别开生面,充满思辨哲学的色彩。该文指出庄子的事亲之“孝”带有非责任性的特点,以有效避免“伪孝”的产生。庄子提出“至孝”的理想目标,是强调“忘”的修养工夫,使人的境界“同于大道”,回到与“物”的原初和谐之中。王雪的《明清女训的道德教化思想及其借鉴价值》,挖掘明清二代作为“女教书”的女训中道德教化思想的借鉴价值及其糟粕成分,从而为现代女性个人道德品行的修养服务。
(主持人龙协涛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原主编、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会长)